互聯網+巨頭在積累了足夠的用戶和數據后,往往希望利用金融服務將數據變現,而保險業則是最被看好的行業之一。在大數據的支持下,互聯網+保險可以精準定位用戶,合理匹配用戶需求,可謂一舉多得。
近日,國務院辦公廳發布《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指導意見》)。其中指出“允許有實力有條件的互聯網平臺申請保險兼業代理資質”。這對于早想在保險領域有所作為的互聯網巨頭們而言,是個好消息?!啊吨笇б庖姟穼τ谛袠I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?!碧K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表示。
據《證券日報》記者不完全統計,在如今的互聯網保險江湖中,除了BAT(百度、阿里巴巴、騰訊)等“老牌”互聯網巨頭之外,以京東、蘇寧、小米、新浪、網易、唯品金融、國美為首的各大互聯網平臺也早已涉足其中。
BAT早已深耕
有報告顯示,2020年,互聯網保險行業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元到1.75萬億元。面對如此廣闊的市場“錢景”,嗅覺敏銳的互聯網巨頭們自然不會放過。
互聯網公司開展保險業務起步于2012年。彼時,泰康人壽、國華人壽等公司聯合阿里巴巴首次推出了互聯網保險產品,由此引爆了以萬能險為代表的理財型保險。次年,阿里巴巴與騰訊、平安保險等聯合成立了中國第一家互聯網保險公司——眾安在線。截止目前,阿里巴巴已投資和創辦了4家相關公司,包括眾安保險、國泰財險、信美相互、杭州保進保險代理。
在阿里巴巴體系內,螞蟻金服一直負責深耕保險業務。據螞蟻金服方面提供給《證券日報》記者的資料顯示,螞蟻金服保險服務平臺,正式成立于2015年,其保險事業群團隊已超過200人。截至去年年底,螞蟻金服服務的用戶已達5億。
騰訊相關方面告訴《證券日報》記者,騰訊已經以全資子公司、控股、參股等形式,通過微民保險代理、騰諾保險經紀、和泰人壽、眾安保險等入局保險業。微保WeSure作為騰訊首家控股的保險平臺,已與泰康在線、中國人民財產保險等18家保險公司合作。
百度則和安聯保險、高瓴資本,發起成立了名為“百安保險”的互聯網保險公司。2017年9月份,百度通過其全資子公司百度鵬寰資產管理(北京)有限公司入手一張保險經紀牌照。
“從近幾年發展趨勢看,互聯網保險在保險業中所占比重正在提高。擁有流量資源的互聯網巨頭布局保險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?!秉S大智認為。
“新銳派”入局者眾
近幾年,互聯網保險領域也吸引了眾多其他互聯網公司布局,保險業“新銳派”圖譜躍然紙上。站在“互聯網+”的風口上,這些企業借助強勢的股東資源和突破傳統的營銷方式,大有實現彎道超車之勢。
據記者不完全統計,目前除BAT互聯網巨頭以外,以京東、蘇寧、小米、新浪、網易、唯品金融、國美為首的各界巨無霸,也在深耕互聯網保險領域。
2018年4月份,京東出資5.36億元入股安聯財險中國,成為其第二大股東。在更早前,京東則入股了天津津投保險經紀公司。
資料顯示,自2015年京東金融保險板塊正式開始運營起,已擁有保險經紀牌照、保險代理牌照。另一家互聯網巨頭蘇寧也較早布局保險業。2014年2月份,蘇寧成為第一家獲得全國專業保險代理資質的零售企業。目前蘇寧保險已形成比較齊全的產品線。
蘇寧金融方面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表示,目前蘇寧保險已和70多家保險公司進行業務合作,蘇寧延保服務客戶650萬人次,銷售額48億元。
另一家“新銳”派則是擁有巨大流量資源的滴滴。公開資料顯示,滴滴入局保險領域也相對較早。早在2015年,滴滴與快的合并后宣布融資20億美元,投資方中就出現了平安的身影。2019年7月份,滴滴終于拿下一塊真正意義上的保險牌照。
國美保險則是國美金融旗下開放型保險創新平臺。目前,國美擁有的是保險經紀牌照。保險方面則是圍繞用戶家庭提供商品、個人的保險服務。
小米的金融布局保險并不算太早。2016年6月份,小米推出了首款保險產品,在拿到保險經紀牌照后,已推出一系列保險產品。
唯品金融則是在2015年獲得保險代理牌照;2017年,由唯品會參股籌建的國富人壽獲批籌建。
而據公開報道,新浪也宣布將聯手旗下控股的興民保險經紀公司,正式進入互聯網保險領域,首推碎屏險和旅游險。
(文章來源:證券日報)